教学设计是老师讲课前制定的设计方案,对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时阅读教学设计能够提前抓住学习的重点,从而紧跟老师的授课步伐,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2018年初一语文课文《口技》微课堂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好这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大意。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设想: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法。
3.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录像资料,发现、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做口技练习。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一张。
4.设计思路
(1)以“表演激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迁移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人口,理解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总课时为两课时。第一节课力争完成课文教学,第二节课以作练习为主,同时让学生质疑问难,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并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
一、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录像的形象性、直观性渲染了气氛,能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教师适时的引导,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诵读课文
1.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1) 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2) 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3) 听读: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4)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5) 选读: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量不多,通过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字、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全班交流,疏通文意。
2.思考: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拔,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讨论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故事情节:梦中惊醒一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学习字词,疏通文意。主要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让他们在相互质疑解难的过程中培养动脑的习惯,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适当的点拨,可让师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这体现了教学中的活动原理及新课标自主合作的学习理念。)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下内容:
1. 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明确:
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2. 生组内合作探究课文的相关内容,理解表演的精彩和作者的描写方法。。并完成板书提纲,然后投影在班内展示,教师做的可供最后参考。
附:表演内容: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道具:•桌•椅•抚尺
观众反应: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表演精彩
3. 品味思考。
(1)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侧面描写,烘托技艺高妙。)
(2)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不是。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
(学生在表演互动中,激活思维的灵感,在互相帮助中,培养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五、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质疑问难,进一步深入的理解课文。然后老师根据情况略作小结。
六、迁移拓展,写作训练。
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不超过100字。(此环节视时间,如不够就作为课外作业。)
2018年初一语文课文《口技》微课堂教学设计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教学设计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请查阅学大教育网,相信会使你的语文成绩得以提高。